追蹤者

2010年6月6日 星期日

我國食用菌生產的歷史

南宋陳仁玉菌譜-001
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認識食用菌的國家之一。食用菌也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經歷了悠久歲月。東西方文明古國的早期歷史文獻中,都記述了關於菌類的栽培。
在2000年前的史料中已有記載,
《呂氏春秋》載有"味之美者,越駱之菌。"
《史記》中有對獲各的記載,稱為"千歲松根,食之不死";
東漢王充的《論衡》中就談到"紫芝"可以像豆類在地裡栽培。
我國最早藥學專著《神農本草經》中記載了靈芝可治神經衰弱、心悸、失眠等症,並根據菌蓋色澤,評述品質高低。
6世紀賈思辨的《齊民要術》"素食篇"中詳細介紹了木耳菹的做法。
7世紀段成式寫的《西陽雜俎》中,有關於竹蓀的描述。
蘇恭等人著的《唐本草注》中記載了"煮漿粥安諸木上,以草覆之,即生蕈爾"的原始木耳栽培法。
唐代韓鄂編的《四時纂要》中,則比較詳細地敘述了用爛構木及樹葉埋在畦床上栽培構菌的方法。"種菌篇"還對菌子的種植、管理、採收、于藏以及菌的有無毒性,能否食用, 作了具體敘述。
南宋陳仁玉撰寫了第一部《菌譜》,其中對側耳作過"五台天花,亦甲群匯'的評述。還對浙江東南部十一種食用菌列述了名稱,並對它們的風味、生長習性和出菇環境等作了精闢的論述。
這一時期我國人民認識和利用食用菌知識進步很大。

在西方國家中,希臘有一名醫師在西元1世紀提出用木屑在畦床上栽培楊樹鱗耳的方法。
到16世紀末,義大利的一位名醫用這種方法栽培成功,後來大力傳播。
雖然這些辦法比較原始,但它具體記載了我國食用菌科學知識的淵源,具備了為後來半人工栽培的雛形。
這一階段從技術上考慮,完全是靠食用菌的孢子漫天飛,天然生產,人們只是認識了現象,用一句話概括就是"抱子飛揚,天然生長"。這就是食用菌栽培業的誕生。

我國食用菌半人工栽培,有規模的生產應始於元代,可以說是商品生產的開始。王楨撰寫的《農書》詳細記載了香菇伐樹砍花的栽培法:"取向陰地,擇其所宜木,楓楮栲等樹伐倒,用斧碎砍成坎,以土覆壓之,經年樹朽,以蕈砍銼,均布坎內,以蒿葉及土覆之,時用泔澆灌,越數時則以槌擊樹,謂之驚蕈。雨露之餘,天氣蒸暖,則蕈生矣……采之訖,遺種在內,來歲仍復發"。

至今,我國不少地方沿用其合理的部分。如選樹、砍花、驚蕈等。這一時期的技術也逐漸成熟,如潘之恒於1500年完成的《廣菌譜》,記載了雞菌和其他40多種可食菌的生態和利用價值。
李時珍著的《本草綱目》對前人記述的20多種有藥用價值菌類的名稱考證,對形態、栽培、採集方法和藥用功效作了詳細論述。
始於1000多年前的木耳半人工栽培方法,在林區代木,以粥培菌者今日也常有出現。茯苓作為重要藥用真菌,也是1000年前就在松根周圍掘取菌塊,切塊就地下種栽培。

800 年前在浙江西南部山區由吳三公創始砍花栽培香菇的方法,在龍泉、慶元、景寧三縣山區農民遂以伐木栽培香菇為專業積累了在林內選場、倒樹、砍花接菌和擊樹驚蕈的經驗。這一時期從技術上總結可以是"人工砍花,自然接種"。

沒有留言: